全国咨询服务热线:13966667485

当前位置:首页 » 新闻中心 »正文

建设宜居社区 推进城市更新再上台阶

文浏览人次:1404 发表时间:2023-02-26

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民政部联合发布《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以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为基本单元,聚焦群众关切的“一老一幼”设施建设,聚焦为民、便民、安民服务,从完善社区服务设施、打造宜居生活环境、健全社区治理机制、推进智能化服务4个方面,打造一批安全健康、设施完善、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样板。对应以上要求,应该充分利用城市更新契机,高水平建设宜居社区,构建宜居社区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,推进城市更新再上台阶,助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。


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


● 缺少宜居社区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


  目前,我国在宜居社区的建设评价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。部分地区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探索,例如广东省提出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标准,浙江省提出未来社区创建评价指标体系,成都市提出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等。


● 城市更新探索与社区事权衔接不足


  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,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,南京提出重点围绕居住类地段、生产类建筑、公共类空间和综合类片区开展试点。其中居住类地段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,还专门出台了《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》及其实施细则,侧重于老旧小区改造与居住类历史地段更新。从更新实践看,大部分居住类更新改造集中在小区范围内,从片区化思路探索宜居街区建设,取得了一定效果,但由于街区与社区事权范围存在一定错位,未能形成固定实施机制和推广效应。同时城市体检以宏观为主,无法深入体现每一个社区的问题特征,不能了解掌握社区居民需求,难以支撑社区更新项目的实施。


宜居社区建设的目标与方向


● 改善住房环境 建设美丽社区


  突出从安居到适居,从住房条件、危旧房数量、违章搭建数量等方面,关注居民住房条件是否满足居民基本生活空间,确保特殊人群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。


  从住区绿化、围墙美化、社区标识、垃圾分类、公厕建设等方面,关注居住生活环境的美化程度和卫生环境条件的干净舒适程度,不断提升社区居住空间的精致化建设水平。


● 引导绿色发展 建设生态社区


  社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,需要从能源、资源、气候等各方面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,突出绿色生态低碳功能,保证社区永续发展。


  重点利用绿色建筑技术等引导社区绿色可持续建设,从公园绿地及活动空间、绿道及健身路径等建设方面,引导社区居民绿色出行、低碳生活,促进生态社区建设。


● 坚守安全底线 建设健康社区


  强化社区安全韧性,重点从市政设施安全、消防安全、防灾安全3个方面进行建设评价。


  从水、电、气、雨、污管线的安全运行、管线下地、智能监测等方面,提升市政设施韧性。


  从消防栓有效保护范围、社区消防站建设方面,确保社区消防设施完好。


  从内涝积水点改善、应急避难场所设置、疏散救援通道建设方面,引导社区防灾避险体系建设。


● 提升服务能力 建设友好社区


  突出全龄友好,从公共服务、交通服务、就业服务方面,引导社区补短板、提品质,既强调“有没有”,更要突出“好不好”,让孩子们开心、老年人舒心、年轻人顺心、特殊人群暖心、创业人群安心。


  公共服务是建设友好社区的核心,引导社区因地制宜补充综合服务、医疗服务、文化服务、儿童服务、老年服务、休闲服务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短板;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,增加便利性和服务内容;拓展就业服务指导及就业创业空间;通过综合利用、设施共享、智能管理等形式满足停车需求、改善出行环境。


● 强化社区治理 建设智慧社区


  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的基层组织,不仅包含物质空间,还包含社区文化、邻里关系,要符合现代生活节奏和精神需求。


  重点从物业服务与管理、社区文化建设与治理方式等方面,引导社区治理的人本化、智慧化,促进居民共建共管共享,提升社区自治能力。


宜居社区评价指标的制定原则


● 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


  从全龄人群需求出发,制定宜居社区建设和评价标准,重点关注居民需要的空间环境与配套设施建设。


● 坚持“软硬兼施”“客观+主观”多维引导


  一方面保障“衣食住行”所需的“硬件”设施安全可靠、美观便捷;另一方面考虑各类公共服务内容及品质、物业服务质量、社区治理人本化智慧化等“软件”建设。同时,通过居民调查,了解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。


● 坚持分级分类引导


  根据指标的重要性,将客观指标分为基础项、优选项两类。基础项是宜居社区建设的最低标准,原则上应当全部达标;优选项作为加分项,突出社区发展特色。


● 坚持动态更新完善


  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,居民需求也在不断变化,宜居社区的内涵应不断优化完善,建议每隔5年或遇到重大政策要求变化时,进行动态更新完善。


推动宜居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


● 统一标准 建立体检评估与评价机制


  更新改造前体检评估。作为“问题诊断”的工具,形成1本社区体检报告,包括问题清单、资源清单、需求清单3个清单,用以摸清现状、找准短板。


  改造后评价。用以衡量更新改造的成效,根据评价结果,可推选优秀样板,总结优秀经验做法。


  日常管理与年度体检。社区可参照标准对标,及时发现居民需求和社区短板。


● 衔接社区事权 明确社区建设更新组织机制


  衔接社区范围,明确社区规划单元、更新单元与社区辖区范围一致。当社区辖区范围不规则时,建议民政、规划、建设部门协商统筹,同步进行社区边界优化。历史地段等特殊区域,应衔接历史地段的保护线与控制线,推进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利用。


  建立社区建设更新组织机制。建议形成社区日常梳理,街道牵头组织设计、施工,区相关部门联合审查指导机制,打通“发现问题—上报问题—协商共建—建设更新—管养维护”路径,完善宜居社区建设的工作组织机制。


● 开发参与式工具 深化共同缔造机制


  增加社区认知感。开展“社区论坛”“社区吐槽大会”“老年议事会”等,引导居民积极制作“社区地图”“社区画像”,自我规划理想蓝图。


  宣传宜居社区建设更新政策。开展“社区开放日”“社区工作坊”“社区更新学堂”,宣传更新政策、更新方式及更新措施。


  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行动。通过推进“社区最美道路”“社区花园行动”“社区最美庭院”“社区文化标语设计”等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,引导居民参与设计和改造行动。


  拓展社区居民自治方式。通过选举楼栋长、业主委员会,制定使用管理公约,建立社区志愿者联盟,提升居民自治作用。


  深化社区“服务共享”。发挥驻社区企业社会责任,力所能及为社区提供服务,相邻社区共建社区“邻里中心”,实现服务共享。


● 从建设到运营 探索市场化社区服务运营机制


  资源运营服务模式。存量资源丰富的社区,可引入市场化服务公司,利用街区内存量资源,拓展服务内容,促进“微盈利、长运营”市场化运营机制。


  功能置换服务模式。利用资源类型不符合社区功能的资源,通过置换模式,将非匹配功能异地搬迁,将原有用地空间进行更新改造,建设一站式社区服务设施与活动场地,集中管理运营。空间紧促时可创新社区服务模式,兼容公益设施与便民商业服务。


  远程预约服务模式。对于资源短缺的社区,建议统筹多个社区或街道资源,创新远程服务模式,引导线上预约,上门服务,增加服务便捷性。


● 多路径引入资金优化 资金分配利用机制


  整合各类建设改造资金。集中资源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


  探索居民自筹资金。研究制定房屋维修基金在社区更新中的使用程序和要求,按照套内空间、住宅建筑公摊空间(含加装电梯)、建筑屋顶立面及管线空间、围墙内院落空间(含公园绿地、停车、环卫、市政管线)等不同使用范围,分类制定居民与政府资金投入比例,制定居民自筹资金、自我更新的管理要求,培养居民有偿使用习惯。


  成立社区更新基金。通过城市更新基金母基金及社区更新子基金、银行贷款、发行专项债等方式,由政府配套资金和发行城市更新专项债融资。引导鼓励金控平台、信托公司、开发企业等参与PPP模式,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,为社区更新持续提供资金支持。


摘自 《中国建设报》 2023.02.20 江苏省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


1396666748513966667485
企业邮箱296538246@qq.com
在线咨询在线咨询